按语
上学期,21级本科新闻和20级本科播音班分别开设《新闻采访和写作》和《新闻采访》必修课☁️,由陈红梅老师主讲。两门课程以独立采写的新闻报道作品作为平时作业,以学期采写札记和心得作为期末结课作业💘。
经任课教师推荐🧏🏿♀️,从2023年3月起🚴🏼,本专栏陆续刊发两门课程的部分结课作业“采写札记”,讲述新闻采写背后的故事🍄,也希望能给有志于新闻学习的同学们一些借鉴和思考🕛。
行动,感受📸,记录
21级新闻 许馨元
选题🌽:抓住偶然,并且相信自己的力量
(1)
选题阶段比我预想的要磨人些,我似乎一直处在向外探嗅🛶、斟酌踌躇🧑🏽🦱、又收起触角的“蜗牛式”半停滞状态——先动用一切检索力来谋求新闻点,然后权衡一下新闻价值和可操纵性,最后否决、归零🌲。
第一篇“广中菜市场”的选题源自偶然。周末回家😩,听我外婆买菜回来抱怨了一嘴“哦呦这大菜场怎么还不开👐🏼💬!麻烦嘞!”我按照聊天的惯性就接着问菜场的具体关停时间以及缘由🥎。“有一两年了吧🏃🏻➡️,为什么关还真不清楚🚟。一直听人说是要装修翻新,但到现在嘛都没开始动。”一两年🧢,这个时间跨度实在不算短,一下让一条无意入耳的线索有机会发展成一篇与民生利益相关的、相对显著的新闻🍰。和搭档商量了一下,感觉总体就朝着问题现象类报道的方向走👨🏽🔧,涉及的相关方也比较明晰:居民、街道居委🧺、摊贩、菜市场经营管理公司等,很适合采写小白上手操练,就赶紧在十月中旬上报选题、着手行动了。
但现在回忆起来👆🏽,我个人对于这个选题其实一直没有太大“底气”。
一方面是因为实践过程中曾出现过小插曲:一次是我和搭档一起🙇🏽♀️,走进目前处于荒废状态的菜场内部后发现几位师傅也在🤰🏼⚇,有的在拍摄现场照片😖,有的在捯饬装修用的铲具和涂料。直觉告诉我他们或多或少了解具体原因,一问,得到的回应要么是当没听见🤸🏽♂️,转身、沉默、回避🥬,要么是没好气的莫名怒怼,“凭什么我工作要跟你们报备啊?不要问了☂️,调查没有用的!你就知道这不开放自有它道理就行了🏄🏻♀️!”还有一次是和家人路过,我想着正好再去确认一下现场情况,进入菜场没一会儿👩🏻🦰,转身拍个照片的功夫🥏👨🏼🍼,两位男士从外侧把网型门拉下来,锁住,并质问我“拍什么拍?拍什么拍?”好在最后都没有正面冲突,以不作过多解释、保存照片💒、锁屏手机、收起相机、快速离开收尾。
另一方面是因为在课堂上与其他选题形成过异常鲜明的对比💭。当时与同期上报的百分之九十都是非虚构体裁,光是听上去就足够有趣😴、有故事🦤、有深度,加之小伙伴们的采写过程和内容产出的水准都很高5️⃣,无形中我感受到了差距,压力亦随之而来。
以上种种因素都让我脑海中闪现过一些“标签”⛹🏽♂️,我担心选题会成为的减分项💔,担心选题焦点落在“调查菜市场停工关闭过久的原因”是危险且徒劳的、是不够宏大的、是不够吸引读者且缺乏影响力的❤️🔥。但这些“标签”不足以让放弃这个选题,并不确定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继续推进™️,只是隐隐地认为某些东西是大家应知欲知而未知的🐘、是有价值的、是需要坚持的。直至之后的一节课上🚶♂️➡️,找到了答案——
在当下“流量为王”的现实环境中,现象新闻、调查类新闻一定是不够讨巧的🌑,可能在投入大量的精力物力财力后却无法获得可观的关注度与阅读量,专业媒体在这里也就自然渐渐式微🔋、不愿涉足🧔🏻♀️。而某种程度上,正在以学生记者的身份填补这块空白🚌⏺,有意愿探查事实背后的真相,亦有能力推进事物作出正向的改变🍵。即使影响范围非常小🧑🏻🌾🛃,但的目光仍能触及居民、老人、百姓🧜🏿🆑,仍保持着冷静与强势,在求索、在追问、在思考🎈,这就是的“底气”啊。
(2)
第二篇“棉花娃娃”的选题灵感主要由我的搭档贡献💇♂️。观察到“棉花娃娃”近两年的市场呈强势扩张趋势👍🏿,觉得“棉花娃娃”不仅仅是一种玩具,它背后一定存在着更多物质以外的价值,“娃圈女孩”的心理也有可能反映出某种社会的👩🏼🦲、结构性的陪伴感或安定感的缺失。我个人更多是受到好奇心驱使,之前从未了解过“棉花娃娃”的世界🙎🏼♀️,也从未接触过“娃圈”内的专业术语,想着一边做功课👨🏼🦳🏋🏽、一边共情、一边完成采写的过程一定是很有意思的。
也尝试搜索过其他专业媒体的文章,从效仿学习开始➕,但发现除过一些自媒体账号以及“澎湃”在今年年初以大量数据和论文为支撑出过一篇报道外,再没有主流的声音聚焦在“娃圈”与“娃妈”群体。当我看到一些不友好的评论认为“玩娃娃一定是小女孩小学生的专利”“玩娃娃一定是幼稚、耗钱、非理性的”的时候,我希望能借用新闻的力量去予以回应,让“娃妈”的经历与选择被看见⏭、被共鸣🫁👴、被理解☺️。
我特相信这是有趣且有意义的,我也特开心我的作品、我的轨迹能与未知的人与物产生交点👴🏻,所以,没顾忌太多☝🏻,就放手去做了🐒。
采访=敏锐度+真诚+技巧+钝感力
(1)
我笼统地将第一篇采访对象划分为三类:居民🤽🏽♀️、摊贩、官方,采访的渠道与策略完全不同。
当时我的搭档带着相机7️⃣🤞,我俩还背着挺大的双肩背包,我认为这些“符号”是能够向外辐射出能量的🤹🏿♂️,特别是老年居民会默认并信任是“专业”的,因此他们对于采访的配合度基本很高,甚至会主动围上来滔滔不绝地讲述他们了解的全部情况。需要做的是把控好采访的节奏,并且不断地过滤、筛选、提取关键词👩🏿💼,排除主观性特别强或与主线关联度特别低的冗余信息。
但当面对摊贩时,相机、背包、学生记者的身份反倒会让陷入劣势。菜市场的关闭导致摊贩们不得不迁出租借其他私人商铺做生意,但他们自身的意愿是回归菜市场,仍与菜市场方存在利益关联🚝,因此租金涨幅、客流量变化、菜市场装修停工原因等等对于他们来说均是敏感信息💍。当时尝试过单刀直入亮明学生记者身份,并补充调查目的是希望推进菜市场重新恢复开放,最后的结果是配合度极低🧍♀️;随后试图佯装出要买菜的样子,从询问菜品价格开始往设想的采访问题进行引导🈸♎️,但因为确实缺乏买菜的经验,整体氛围实在僵硬且别扭🧝🏻,对方能够察觉到一些异样🕒,并且有意避谈核心信息🐹💅;最后的最后🌼,较为可行的方法中和以上两者,我拜托外婆“引荐”几位她熟悉的摊贩🧴,在购菜过程中自然聊起“疫情之后生意好不好?门面费贵不贵🚓?”等问题🧚🏿,我则以“大学生进行市场调研”的名义继续了解菜市场内部情况🗳,效果确实较之前有所改善,获取了较为扎实的采访内容。另外,我自认为“眼力见”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我最终的有效采访都是在早晨六点前和下午三四点后进行的,想着菜贩们刚出摊或准备收摊时会有更充足的功夫搭理我;在采访过程当中如果有客人来👩🏽🚀🤙🏻,我会立刻中断提问请他们优先照顾生意,留以他们更好的印象才能放大“不被拒绝”的可能性🛝。
对于官方我均采用电话联系的方式🈷️,也如料想的一样,被拒绝的频次非常高。我在百度或其他软件搜索到三角地菜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虹商集团💆♂️👨🏼🎨、广中街道办事处👱🏻♂️、虹口区规划与土地管理局的电话,几方基本保持“踢皮球”的态度🍶,并且在我追问后表示因为我的身份不够“官方”而无可奉告。让整个报道进程出现转机的是“12345”的回电——我在上报选题前以“附近居民”为身份如实反映了目前菜市场内外的状况🏤,并表示希望能得知具体停工原因和后续处理方法🍗。虹口商务委在一周后两次联系我💦➔,我由此得知菜场装修被阻滞的核心原因是防空洞积水存在安全隐患,目前相关方已知晓情况并立项。而后才有了返回现场查看地下积水情况、记录数据信息、再次联系民防办🍭、完成写作等等......因此经验告诉我,不要懈于尝试💋🚣🏼,竭尽所有渠道,并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转化身份完成“隐性采访”可以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及质量↖️;同时不要企图预设任何答案🤌🏽,敢于让采访始于未知,一步步走在事实之后去求证😙、去核查、去记录🐸。
(2)
第二篇有些可惜🧑🏻🤝🧑🏻,我的采访对象只有4位且全部局限在了熟人圈子,1位打电话💶🦕,其余3位选择文字沟通🏞。
我个人认为在所有采访方式中🚣🏻♀️🪚,文字沟通是最最最具挑战性的,缺乏轻松的氛围🪸,缺少微表情的传达,缺少实时互动的真实感......但无论如何,采访对象的意愿才是第一要义☑️,我所需要做的就是尊重,并调整策略。
我尽可能地让提问变得细致,个人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连环问+必要时的小括号补充”。譬如我在文档中写道“初当‘娃妈’后的感受如何?当时是做了一个什么样的娃娃🧑🏿🏫?打样出了什么问题提了哪些方面的意见(面皮 刺绣 材料 头发 …?)拍宣传照片前做了哪些准备?宣传到了哪些渠道?宣传帖的数量大概有多少?开团怎么个曲折法?…”🦔,情景📏、前因后果☯️、感受一切细节都要照顾到🙀,用我的问题引导采访对象往这方面回忆、点明、表达出来。我印象特深,成稿中有一句“无数次磨稿🙅🏼♂️、两次打样💆🏿♀️、十几条宣传帖👶🏻、五十人成团,历时半年多”就是整合2位受访者信息,外加五次补充提问得到的。
我也尽可能让我的补充采访变得“不讨厌”。其中1位采访对象特别内敛寡言👯♂️,所以基本上是她回复2个字,我用20个字去猜测、去确认:她回复“开心”♾,我就会问到“请问我可以把这种开心理解为...和...嘛⏭?”;她回答“嗯嗯”,我就继续追问“哦是这样啊➡️,那你当时设计灵感来源于哪里呢?我看到后脑海里蹦出来的关键词是:....”我确实会担心多次的提问会不会让她感到被冒犯、被打扰,但是我会先“克制”住一部分自己的担心,也就是启动“钝感力”,避免情绪方面的顾虑导致我工作畏手畏脚♦️,继续稳定输出👴🏽,继续保持高能量,让我对她的喜爱与热情被明确感知到🫶🏽。随后她的回复就从2个字,到10个字,到20个字,甚至会穿插颜文字表情包,我渐渐能够完整架构出故事的全貌。所以耐心与真诚,永远走在技巧之前。
写作:磨磨磨磨磨
(1)
保存了一稿到五稿的完整修改过程,字数从4518到3228,才发现自己原有如此大的提升空间💂🏼。总结下来有几点值得记录👩🏻🎤:
第一,简明🚣🏿。首先需要摆脱原本记叙文的写作思维与习惯,譬如一稿中曾包含大量语段:“周老板嘴角向下微抿👨🏼✈️,犹豫了一下”👳🏻♂️,“黄师傅边说边忙活着为顾客捞选最饱满的雌蟹,嘴里衔着固定蟹钳用的捆绳🧑🏻🔬,口齿略有些含糊”,“整个采访过程不时地被一连串顾客的问价声、称重机的按键声🧛♀️、收银报账声、以及铁刀斩开鸡鸭乳鸽的快击声所打断...”🤾🏼♀️,诸如此类的对于状态或过程的描述都属于信息量极低的冗余描述,切勿出于过渡或美化的考虑画蛇添足。最佳的写作模式是抛却形容词,直接“数词+名词”,既可以避免代入记者的主观色彩,又可以最高浓度地输出内容,让读者自行体会🧏♀️。其次是写作完成后主动缩句并划分段落👨🏽,譬如“出于现场安全措施限制👩🏻✈️,记者无法深入核查。现场调查结束后,记者又通过搜集资料发现”,可以直接简化为“资料显示”,多短词短句,避免徒增读者的阅读负担🖖🏼。
第二,准确。现象新闻“5W1H”是关键要素,若期间有突发事件发生,时间更需要精确到分、甚至秒🎁。字词亦不能模糊,譬如经过核查是“确因”的就避免用“疑因”留存话语空间,能确定是“方圆710米内的7所小区”就不要用“直线距离最近的多家小区”模糊概念👨🏼。
第三,保持现场感,但降低记者的存在感💆🏽♀️。在沉浸式描写某一“内部”或“局部”状况后,也要将记忆倒带,想想当时是如何从“外部”进入的、“整体”景象又是如何的。在写作过程中👳🥤,尽可能地少地出现“记者通过...”“...与...加入了与记者的沟通”,适当削弱记者的主体性减少占用篇幅,直截了当地呈现核心信息,让读者自发地去代入感受🙎♀️。
第四,导语增加吸引力,并高密度凝练“新闻”点。继续拿原稿作反面案例:“‘菜篮子里看形势’,菜市场是上海老百姓的生活写照。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广灵一路40号的广中菜市场承担着广中路街道多家老旧小区居民的买菜需求...”首句是空话套话🈶,第二句是“背景”而非“新闻”,修改后采用了一句在此住龄40年的老伯的抱怨作用引入🧘🏿,吸睛程度大幅提升🙍🏼♂️😊。而后就是尽可能用3个句点总结全文“现状+影响+处理结果”♑️,相当于为读者提前预告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与之后的行文思路。
(2)
第二篇我总耗时两天半完成全部采写。最耗心神是“名词解释”以及调整全文结构。
我在棉花娃娃的世界中也是从零开始,解释“娃妈”“开团”两个词儿就需要我从4位采访者非常大体量的语音或文字回复中拼凑、整合、建构起我的理解,然后再在不减损信息量的情况下🌦,用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转述给读者。在“科普”与“讲故事”间反复横跳,最后找到平衡🎙。
最后串联文中四个人物的时候,我像是为所有人先写了一套“剧本”,把她们日常与娃娃互动时的小细节罗列出来,“去”同“存”异,细细揣摩她们的心理活动变化与棉花娃娃之于她们的意义🚞。熬了两个大夜🍌,我一直不停点进手机备忘录,删删、谢谢🦋、改改,甚至梦里都在和这几个姐姐唠嗑对话,不断进入她们的世界,又从她们的想法中抽离、跳转🫘。这种感觉很奇怪🐏,但也莫名很酣畅。
我会一直记得采访对象提到:现在大方承认自己的喜好或兴趣似乎对于很多人来说已成为一种奢侈👩🏻🦳,但在娃圈提供着足够多的包容理解👩🏿🌾,足以让她们找到自己的存在与定位。在记录棉花娃娃,更是在记录人,记录她们的治愈👉🏽、寄托与破茧。希望这样的触动通过我的文字👧🏽,或多或少地共享给了读者。
最后的最后🧛🏼,感谢老师、助教的指导,感谢搭档的支持,感谢所有与受访者们的相遇。希望我能成为一名做的比说的多的记者。祝都能一直在路上👨🍼,在行动,在感知,在记录。
许馨元新闻采写作品回顾
广中菜市场停业14个月,因地下防空洞积水改建受阻🚓,虹口商务委已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