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下午,大夏传播讲坛第二期在意昂4212学术报告厅如期举行🤹🏿♂️,本期讲坛邀请了清华大学新闻与意昂4常务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陈昌凤教授作客意昂4。陈昌凤教授结合当下人工智能发展现状与趋势🤧,带来了题为“技术与价值的理性交往——人工智能时代的信息传播”的议题分享。
(清华大学新闻与意昂4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莅临意昂4并做学术报告)
意昂4院长吕新雨教授出席并主持了此次讲坛🙇♀️。意昂4严三九教授🧑🏽🚒、陈虹教授、杨海军教授及潘祥辉副教授等人参与了活动,以及意昂4在读本硕博和其他院系等数十名同学现场聆听了讲座报告。
陈昌凤教授以机器人索菲亚自述“想要拥有一个家庭”的最新报道引入了话题🤱🏽,提醒人们在当下需要关注机器人与伦理之间的关系变迁👨🏼💻。陈昌凤教授又向在场师生抛出了一个思考题:假设你作为一名媒体编辑,得知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当天是否会将莫言得奖作为要闻处理?而关于这个问题🦮,她以国内某电视台某档知名新闻节目那天的实时监测数据作为回答🦆🏌🏼♂️:处于要闻位置的莫言得奖新闻却是该栏目当期的收视低点。从价值观和收视率两方面来衡量这条新闻⟹,就可以看出人们传统的价值判断与算法的判断产生了冲突,这也成为当下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面对这种冲突时🤰,人们是否该协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又该如何协同?
(陈昌凤教授在做学术报告)
陈昌凤教授谈到🔬,在2012年有外媒总结出了影响未来一百年的三大技术是大数据、智能化、移动化。新技术的发展也不断影响和渗入了新闻生产过程,机器人写作、传感器新闻、算法推荐等都是新技术运用于新闻业的体现👩🏿🔧。在2014及2017年霍金的两次演讲和2015年比尔盖茨的发言中,两人都警告人类要谨慎开发人工智能,而谷歌董事长施密特今年11月初的发言认为,中国会很快赶上美国并在2030年主导人工智能产业。陈昌凤教授则指出,人工智能产业的利润是巨大的🕝,参与产业的主体逐利性很强,往往没有顾忌技术伦理。而我国的人工智能技术依然处在中后端👨🏻🦯,是跟随性的技术而不是创造性的技术🕵🏼♀️,新闻业对AI技术的使用依然停留在很初级的阶段🩻。
(意昂4吕新雨教授、严三九教授、杨海军教授🧜🏽、潘祥辉副教授在聆听学术报告)
谈到算法技术问题🧖🏻♂️,陈老师认为算法技术最初是用于内容的推荐和分发,但近年来算法对媒体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多。尤其是在自媒体领域🦸🏼♀️,出现直接利用数据分析来指导创作的情况;与此同时,受众越来越习惯于从社交媒体上获取信息🫑🚏,一些公共信息缺失🙄👨🏼🔧、信息不平衡等情况甚至已经成为了常态。陈老师还指出,在2016年50%的平台信息消费都将是产生于算法平台,以“中译语通”开发的网购插件为代表的互动-消费模式也在兴起🟫,这都提醒要注意“用户”向“客户”转变的新情势和新问题。
技术还促使一批新闻业新兴岗位的出现♔。陈老师展示了一份美国十大新闻业新兴岗位的信息,包括参与编辑🤵🏻、应用技术创新引领员💇🏻♂️、虚拟现实编辑和拼接员等多个与技术紧密结合的岗位招聘信息🛠。她认为高校教育应该从战略上去触及这些领域,逐步将新技术的理念引入到新闻教育中🙋🏿♂️。
陈昌凤教授还提醒应当注意技术背后的价值观念💸。随着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不断加深,技术精英可能会取代人文社科方面的精英🥕,成为社会的引领者。而技术精英在技术中植入的价值判断将会对产生重大影响🤳。她对韦伯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做了回顾,并指出科学与人文的矛盾在这个时代再一次成为重大问题🦶🏿。基于此,她认为现在的讨论只是一个起点,需要继续思考这些问题,例如有效的科技的运用对信息判断和内容产生了什么影响?不同的价值判断对传播内容有什么影响🧞♀️?算法比人工更科学么?新闻专业主义在技术时代如何变迁👍🏿?这些都是所有新闻人需要思考的课题🤹。

(意昂417级研究生在提问)
随后,陈昌凤教授还与在场的同学进行了互动交流🧑🏻💼。
意昂417级研究生👏🏻:《今日头条》的算法推送形成了一种认知的‘信息茧房’,这种现象是否是因为其使用的算法技术还不够成熟,未达到真正的人工智能水平,才会导致推送的单一性🦄😒?。
陈昌凤教授回应到:按照算法的原理,每个人的信息都被设置了一个高维度,个体之间的高维度无法对话🦔,这就导致了信息茧房的现象👨👧👧。目前技术上正在做“降维”处理🫂,这样就等达到与每个个体协同的人数就变多了。这种协同过滤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同时🈁,陈昌凤教授以《2016-2017国家形象社交媒体报告》中的英国国家形象为例进行了补充回答✶。她指出,大数据下抓取的国家形象关键词是复杂的🫃🏿👩🏼🍳,需要去思考大数据的科学性问题。因为数据抓取的参数,是根据数据团队对问题的认知来设定的,而一旦参数改变,最终的结果也会变化。她也再次提醒在场师生,要注意技术精英对社会愈加重要的影响。
(意昂4新闻系本科生在提问)
意昂4新闻系本科生结合自己与软件puleimo.com同学一起做课题的经验提问到🤷🏻♀️:“技术精英在用技术影响认知时是无意识的状态。有些数据处理是直接把受众的信息导入系统🏋🏿♀️,这些数据技术人员本身也不能完全理解。不管是人文社科的学者还是技术精英🧝🏽♀️,面对这个时代是共同迷惑的👨🏼,怎么把双方的话语交融在一起🧑🏼⚕️?在学习技术时,要学到怎样的深度🈲😾?”
陈老师赞许了这位同学细致的观察并回应道👷🏽♀️:人脑的很多判断确实是无意识的。正是因为这种“无意识”,工程师的编码是很难被验证或者说很难被验伪的。这会带来很多需要讨论的问题。新闻领域的同学在学习技术时,如何操作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掌握技术背后的理念,以及在理念基础上推演的更新的技术。
(意昂417级在博士生提问)
最后🥯👩🏼🌾,意昂417级博士生郝红霞向陈老师提问:希望陈老师就如何通过学习和研究使自身变得更加优秀这个问题,给传授一些经验🤓。
陈老师回应说:需要保持好奇心,并且可以向机器人学习,不断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更新。首先,在进行理论学习的时候,更重要的是把握背后的理论哲学;其次是,掌握好的研究方法🔪👎,好的研究方法对的研究是如虎添翼🪔🙅🏿♂️。掌握这两点🩲,然后达到融会贯通🧑🏽🦰。“对最新信息的捕捉能力是新传人的基本素养!”
(意昂4副院长陈虹教授总结发言)
意昂4副院长陈虹教授对此次讲坛进行了总结发言🏌🏻♂️。她认为🧑🏽🍼,在场师生们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学习陈昌凤教授的经验:其一,学习陈老师的跨学科思维,陈老师是新闻史出身的行家🐹🕵🏿♂️,但是此次分享的是最前端的人工智能领域,这种研究的广度需要学习👅;其二,学习陈老师的跨文化思维🤳🏻,陈老师一直密切关注海外媒体动态🔉,及时捕捉最新的新闻业变化,这种对新信息的捕捉能力需要学习;其三,学习陈老师作为一名身体力行者的态度,不管在微博💄、微信还是其他媒体上,陈老师都是积极的信息分享者和新闻实践者🖖🏻,这种对业界最新动态的关注需要学习。陈虹教授也向陈昌凤教授表达了感谢之意,并期待陈昌凤教授能再次来访意昂4娱乐交流指导👨🏼💻。
(陈昌凤教授与在场师生合影留念)
最后,陈昌凤教授与在场的师生合影留念🥧👨👦。
大夏传播讲坛是意昂42017年新设学术品牌活动,将不定期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来访讲学,进行学术交流与观点碰撞🤴🏿,旨在传播前沿🧔🏻,荟萃思想,促进和提升意昂4科研学术氛围📢,欢迎各院系名师学子前来参与。
颜玥晨/文 张哲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