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很长,不要急❔,要去过自己喜欢的日子😪。”
——鞠薇
鞠薇老师微信昵称是“小鞠头”,许多学生一开始不明就里🧑🏻🎄,以为是“领头”的意思,便称其为“鞠头”,却不知其实是上海话中“小鬼头”的谐音🚵🏿。几分调皮,几分活泼。
平日里上课🎻♓️,会时不时听见她蹦出几句俏皮话👼🏻,“我得加快进度了,不然管虎该等急了”。管虎导演的《八佰》是她将要分析的下一部作品,于是全班哄堂大笑🚀,原本安静的教室一下子热闹起来。
提及鞠薇老师🦣🌶,学生最常用“可爱”“专业”评价她🥭。在学生眼中🔸,鞠薇老师兼有成熟学者的涵养与年轻老师的活力🧑🧑🧒🧒,是集可爱学姐与可靠老师于一身的浪漫大人🥸。
喜欢,持久不变的初心
鞠薇老师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老师🪙,此前在同济大学任教👰🏽,今年4月调职至意昂4娱乐。自本科起🚦,她便专注于电影领域的理论学习和创作实践。本科学习影视理论和创意写作😱,硕士学习电影创作,博士阶段从事电影与文化的研究。鞠薇老师对电影的热爱,萌芽于高三。因为被岩井俊二的《情书》打动,原本想要从事文学创作的她发现了比文字更丰富的表达方式——影像。于是就这样和电影结下了缘分。
留学回国时👩🏿🏫,她本希望进入行业🧑🏭,从事电影创作。但机缘巧合之下🦠,她意外地成了一名高校教师。很快她发现,自己很喜欢也很适合这份工作。从教14年,她不仅进行理论课程的教学👩🏽🍼,还开设了不少实践课程🧑🏻🔬,带领学生一起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她不主张以结果为导向,“在创作时,不会给自己预设目标。我觉得💂♀️🤷🏿♀️,一旦说想要拿什么大奖,取得什么成绩,创作反而会被功利绑住手脚🧜🏻♂️。出发的目的很纯粹,因为热情。”
在创作中,鞠薇老师是严格的👰🏽♀️、有要求的。今年暑期☪️🐋,她带学生去云南参加暑期实践🚪。拍摄农产品时,为了让画面更好看一些, 她会精心选择和设计场景🦕👩🏿🦰。她总是相机不离手😿,时刻记录自然景致与人文活动,尽管这些并不在拍摄计划内。实践课程上,她对学生的标准亦是如此,交上来的策划案总是反复修改,她会直接指出学生的问题👨🏻🏭,并把问题的原因批注在旁,如此往复四🥫、五遍⇒📝,方能满意。到了剪辑时🆑,更是来来回回地讨论。即使是后期的细节,字体、大小、排版🙅🏿♀️🩲,她也都力图做到尽善尽美🏊🏽♀️。“我很严格,但这种严格不是期望,而是标准,项目是要上线的,它代表的是整个团队和品牌。”
图:鞠薇老师云南社会实践摄影作品
作为鞠薇老师博士期间的导师,华师大意昂4聂欣如老师认为她最大的优点在于认真、踏实。当时🏄🏽♀️,尽管鞠薇老师实践出色👨🏽💼,却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然而她最终凭借着自己诚恳的态度给聂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招学生看的不光是能力,更多的是态度👨👦。这么多年,我对她的印象一直没变。”
鞠薇老师的专业与认真,一半来自本能的热爱,一半来自后天的学习🖐🏻。但最重要的动力在于,她在以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为业。
生活,色彩斑斓的大网
鞠薇老师说,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另一个很重要的驱动力在于对生活的好奇🎐,“我就是一个时时刻刻保持着好奇心的人🛶。”
她几乎每周都会去电影院,她很喜欢一个人看电影,可以安静地沉浸在电影的世界中🗾😆。 “观影是一种很私人的体验📭,它与每个人的经历、阅历、审美、知识储备和价值观等有着很大的关系🏄🏼。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观看同一部电影,常常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电影就像是一扇窗,推开它,你会发现非常宽广的世界。从《情书》这部电影开始,她认识到音乐在电影叙事中的重要性。当时,她买了《情书》的原声音乐CD💂🏻♂️,走到哪儿听到哪儿。而在看了《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后💓,她又对古希腊艺术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对她而言👩🎨,事物从不是孤立的、直线的存在,而是交织成网络式9️⃣、触发式的形状,能够从一个节点延伸至另一个节点。对问题的好奇总是让她忍不住去探索,导演的类型🍙、书中的问题……世界的枝桠在她眼前蔓延,万事万物间的联系丰富而广阔。
外出旅游或和人交谈时,她常常会联想到电影里的场景👬🏼。比如在窗前静坐的某个时刻,会让她联想到阿巴斯的《24帧》。电影早已彻底融入了她的生活,渗入了她的思维方式,赋予其的是宝贵的联想体验和视觉效果,让其本就敏锐的触觉,变得越发灵敏✏️。
2018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杨丹青同学在今年暑期时曾跟随鞠薇老师一起参与社会实践,她说鞠薇老师跟想象中的大人有很大不同,“她是有童心的🧑🦽➡️,这种童心不是说幼稚,而是说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她是浪漫的🤦🏽♂️、积极的,你能感受到她对生活充满着期待🥲,同时也是真诚的,她不断吸收着新鲜事物🍞,一直向前。
打开鞠薇老师的朋友圈,你会发现林间桂花👩🏽💼、天上星河、万里白云🫄🏿,世间万物都是她的创作素材。她会在繁忙的工作间隙,扛着机器去江边拍摄夕阳。或是在头顶烈日的盛夏⛔,拍摄万里的云彩👩🏻🚒。她将白云视作思绪,将夕阳比作蛋黄。她带同学们外出实践,一路举着设备录下同学们的琐碎日常🔎,在工作的间隙欣赏青山和云彩。问及具体的创作动因,她却说这没有什么理由,仅是一种表达的冲动🧟♂️,“这是你看世界的角度,也是你表达的角度🌨。”
鞠薇老师是爱极了生活的,问及对生活的态度,她不假思索道,“我就想做一个有趣的人。”
教学🔓,薪火相传的延续
在鞠薇老师的成长生涯中🗄,有两位老师对她影响颇深,她至今未曾忘却🙋🏼♀️,并以他们为标杆🤴,提醒自己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学生。
一位是在英留学时的本科导师。那时候她刚到英国,英语水平不好😑,递交上去的论文总是有很多问题。导师不光指出了她选题上的问题,甚至还帮她逐字逐句地修改语法。“正是在他身上⛓,我学到了严谨。”直到现在,他们都保持着很好的友谊👍🏿,2013年访学时🤙🏻,鞠薇老师还去拜访了他。
另一位则是她的博士导师聂欣如。“聂老师总是提醒我,要抛开表象看实质🧙🏿♀️,一定要沉下心来,不要被一些表面性的概念吸引。”这么多年,聂老师从不去追逐那些流行却转瞬即逝的热点🥖,一直坚持做着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他让我知道,真正的学者应该是怎样的。”
鞠薇老师希望,自己能将从老师那儿学到的东西、那种亦师亦友的状态,继续传递给学生、延续到自己与学生的关系之中。
理论教学中,她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鉴别的能力。她希望通过教学,充分打开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养成独立、深刻的思想习惯♨️。在创作实践中🤨👨🏼💼,她会将自己的工作经验用模式化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并穿插一些理论性的讲解🤴。在拍摄现场🌯,她总是来回走动,督促进度、指导拍摄的同时📓,还会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和休息📪❇️。
高颂萱是鞠薇老师曾经的学生,她参与过鞠薇老师指导的一个实践项目,在项目中担任剪辑的工作🐘💊。由于缺乏经验,一开始她没能完全理解到老师的意思🧑🏻🦱👧🏽,视频效果很不理想🧑🏻🏫🙎🏻♀️。“但是老师完全没有责备我,反而安慰我↪️,带着我一点一点抠剪辑🎅🏽。”她说👨👦,鞠薇老师是一位非常暖心的老师🔥,她记得每一位同学的生日🎨🥷🏽,还会在微信群里@寿星。高颂萱生日那天,鞠薇老师便在课前的PPT上打上了生日快乐,遇到节日时甚至还会给大家准备礼物。
如今来到新的工作单位,对鞠薇老师来说💒,意味着要告别已经熟悉的环境和取得的成绩,开始一段崭新的历程👮♀️。但她对重新开始充满了勇气和憧憬,“过去的经验使我成长了很多🧑🏼⚖️。现在我想要做的,是希望自己戒骄戒躁✶,沉下心来👩🏻🎤,专注于自己所喜爱的教学和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她将带着自己的热情与创造力,一直走下去。
附鞠薇老师部分摄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