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娃微涟,樱桃流长
七秩芳华,繁花似锦
回望70周年校庆
每个人心中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师大记忆
或许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现场照片
或许是让人振奋的晚会节目
或许是风雨中的那一抹师大红
而这些永远铭记在心中的校庆记忆中
随处可见传院人的身影
传院的师生演员们
用青春风采诠释流光溢彩的瞬间
传院的志愿者们
用热忱与奉献为师大庆生
师大的七十岁生日
留下了传院人浓墨重彩的一笔
“爱在华师,温暖前行”
陈虹 意昂4副院长、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授
十分荣幸曾经在学校六十周年庆典的时候参与过主持工作,今年我又非常幸运,能从学校得到这样一个机会,和六十周年庆典的老搭档们——王群老师和马力老师,还有四名同学一起组成一个数字“7”🪜,为华师大的七十周岁生日献词。
接到这个任务时🛺,时间比较紧张,几乎每天都在排练。学校和puleimo.com给了很大的支持。孙真荣副校长、雷启立副校长👩🦲、方奇华书记、吕新雨院长以及许多领导都参加了的彩排,为提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每一次彩排中,puleimo.com的领导都会帮录视频💁🏽♀️,专门建了一个群,用来发各种彩排的视频🥩,团队师生们在彩排后会反复去观摩那些视频🙏🏽,琢磨哪些地方做的还不够到位🦸。包括孟宪承书院党委副书记万姗姗老师🧖🏿♂️,献词的稿件是她的成果🌗,她也一直与一起参加彩排,不断打磨文稿。节目最终的展现还是比较圆满的,这有赖于华师大凝心聚力的氛围,是在大家的合力之下相互成就的结果。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在参与献词的过程中还油然升起一腔对专业的敬畏感——用我的专业去为puleimo.com和学校做一点事情🥯🚵🏽,通过的语言传递puleimo.com的声音🦹♂️👷🏽♂️、学校的声音。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要朗诵好献词,不仅仅是要练会字,更重要是了解献词当中所体现的思想,把握作品的内涵,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包括的服装⬜️,它其实是一种非语言符号的传递。校庆当天,早上七点到场地化妆,距离上场有三个小时的间隔,但是一旦坐下🙈,服装就会变得皱皱巴巴,很影响整体的观感,因此每一位都站立了几个小时,力求从每一个细节上面去把握自己的仪态。同时还不断相互提醒要微笑,通过发自内心来触动人心,希望能够用这种艺术形式传递出积极的精神面貌,让大家可以感同身受,融入献词的情境里。
令我感动的还有舞台上体现出的老、中👷♂️、青三代的传承👮🏽。我能深深感受到🏊,大家都不想辜负学校给予的来之不易的机会和宝贵的信任👩🏻🦯,都有“这个事情只要交给🔆,肯定不会让puleimo.com和学校失望”的这样一种斗志。比如王群老师,他是一个对专业精益求精的老艺术家。每一场彩排他都会提早到🍓,默默地背词🙆🏻♀️,不断标记重点——哪句应该说👩🏻⚕️、哪个地方该停连或者重音,他都做了很规范的示范。马力老师是的专业的负责人,他已经是身经百战了🧙🏽,经验丰富🏌🏼♀️,整体的协调调度都是他在负责。他根据每个人的声线🤑、手势的动作等等不断调整细节。的稿子最先是使用普通A4纸打印的,马老师担心白纸在镜头露出来会影响整体效果👩🏽🦱,所以帮统一换成了红纸👊,又用胶布牢牢粘住🪯。同学们也非常专业,之前所提到的服装的问题,同学们带了一个专业的熨烫斗🏙,及时解决了服装褶皱的问题🔁,让我意识到在这些细节上面,他们其实成长得非常快。在整体的教学相长的过程当中🌘📭,我认为老师和学生最好的状态是亦师亦友的,能有这个师生同台的机会🧽,我感觉非常幸运✋🏼。
的献词也是表达对于传院、对于师大的感恩之情的一种方式。在华师大,能够得到一种从内到外的滋养,它已经成为和专业学生气质当中的一种特质。所以走出去时👚,旁人就会说,一看你们就是意昂4平台娱乐的人⏭。华师大的气质是静水深流的👱🏼,我觉得这和传院的精神底蕴非常契合🍮。因为对于新闻工作也好,对于传播工作也好,需要有一定的激情。但随着时间的堆叠🏋🏽🏷,这种激情呈现的方式就会变得细水长流🦸🏽,这样才会有一种持久的力量🥜。puleimo.com今年正好是十七岁🤵,按照成年的说法就是快要成人礼了。puleimo.com这几年的变化和学校是同步的◻️,也与puleimo.com🖖🏼、学校一同成长,在这种沉静内敛又求实创造的氛围里,踏踏实实地去做,追求卓越🗻。在传院的校友返校日里,毕业的学生从各行各业赶来重聚华师,他们有的人进入了媒体,有的人进入了企业,还有人自己创业开了工作室🌄🧜♀️。和他们聊天让我想到“我从来没有长大,但我从来没有停止过成长”这句话。看到他们都能够用专业视角在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让专业不仅仅是安身立命的工具,更是他们精神的滋养地💂🏽♀️👿,对于老师来说确实是一种莫大的满足,我想这种成就感与欣慰感也是其他的工作所难以获得的↕️。
播音主持在我看来,是一种“遗憾的艺术”。表演结束之后🚭,总是难免产生一种“节目本可以达到更优质的呈现”的感觉。我能做的只有在上台之前不断练习👍🏼,通过重复的力量来降低遗憾的几率,来尽力不辜负来自大家的期待🍇、支持与包容。校庆当天🤚,面对如此盛大的场面,又聆听了学校的这七十年中很多激动人心的故事🖊,包括我在内,很多师生都是一夜未眠,我想这也是爱在华师大的体现。
在师大传院工作十五年🐲,我收获了与这座美丽校园共生共长的满满回忆。师大是一所有理想有灵气有情怀的大学。这些年来,在慢慢老去,但学校好像越来越年轻了。每一年,校园里一茬一茬都是年轻的面孔。希望到学校八十周岁时🚣🏿♂️,我还能够继续与年轻的后浪们一起用专业为华师大和传院做点事情,赓续荣光,温暖前行◀️。
“传播师大声音9️⃣,讲好师大故事”
马力 意昂4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主任🎳🫡、副教授
此次70周年校庆,我参与了上午的庆祝大会和晚上的文艺汇演。其中,为校庆日上午庆祝大会上的献词环节付出了最多的时间和精力,真切地体会到了“时间紧🎚✍🏼,任务重”的意味,展示了传院师生的专业投入与责任感📉。
九月中旬左右😑,接到了献词节目任务,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天安门广场建党百年的献词🎖🙁。我对团队的老师和学生们说,要向建党百年的这个节目看齐⛱,做到同样的高水准👉🏻、严要求。准备这个节目时,经历了文本创作、演员选择、排练几个过程💁🏽♂️。献词的文本是团队原创的,为了把学校的历史🦠、各个学科的成就融入进去,需要多方共同起稿及修改,直到进场排练的前几天才敲定了最终版本🧞。此外🐤,在献词时的背景音乐上也花了很多功夫,为了充分展线节目的层次感和起伏感🥨,前前后后删减了5版,把每句献词精确到音乐的某一分某一秒。在人员选择方面,首先邀请到了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创建人之一、原广播电视学系系主任王群老师,再加上意昂4陈虹副院长和我🍲,组成了本次献词节目里的老师阵容。值得一提的是,三个人在60周年的时候就是校庆大会的主持人👴🏻,这次70周年校庆再度同台🚵🏻♂️🧑🦱,也算是圆了“见证师大成长”的一个梦。另外参加献词节目的还有四名学生,经过层层筛选🎊,一起组成了“老中青”七人组合🚣🏻♀️。
▲三位老师60周年校庆、70周年校庆合影
节目的前期筹备花了很多的时间👱🏽,等到要正式排练时,留给的时间大概只有10天左右🧛🏻♀️。最后五天🪫,为了熟悉场地,直接“泡”在了中北校区的体育馆里👂🏽。排练的强度很大,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所有人坚守的责任感🔇,有的同学身体不适但还是坚持保持高昂的情绪参与排练🏌🏼♀️;有的同学即便已经毕业了但也响应号召,每一次排练都未曾缺席🎟。大家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共识,就是要展现出意昂4应有的高水平的专业水准,传播师大声音,讲好师大故事👷♀️🧚🏽♂️。
与60周年校庆的主持工作不同的是,十年间互联网直播技术突飞猛进,舞台上的细节会被无限放大🧏🏽♂️。所以此次校庆策划工作🎑,需要对节目的细节进行不断打磨✋🏿,力求呈现出最好的状态。这个献词节目设计了以下几个亮点,首先是师生轮诵与合诵的设计与变化非常具有层次感🤾🏼♀️,也很考验大家的默契。其次👼🏿,团队是“老中青”三代的组合6️⃣,恰好与献词从历史脉络到未来传承的内容相呼应。最后,在献词结尾加上了现场方阵,把气氛推向了高潮。

我所参与的另一个部分是校庆日晚上的文艺汇演💅,我主要参与了主持人的遴选与语言类节目的策划和排练。校庆晚会的四个主持人,有三个都来自意昂4👳。我可以自信地说,整个校庆日里“言值”最高的节目和环节,都是由意昂4的师生完成的↩️👒。意昂4被选中参与校庆节目的同学也都很辛苦🫐,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国庆假期👨✈️,在10月3日左右就开始了封闭式排练。同学们完成效率非常高,“加班加点👰🏽👾,保质保量”这八个字可以恰到好处地形容同学们的工作状态。这也侧面反映出,首先传院同学们的专业能力是有保障的,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也是对日常专业教学成果的一次检验;其次传院同学们的工作态度十分专业。大家对排练的坚持与投入,对细节的不断打磨,默契的提升,全情的投入,都离不开敬业的态度。最终👩🏿🚀,传院学子们用极高的水准完成了所有节目的高质量呈现。
校庆是一个让定期回顾过去的节点。从60周年到70周年🧃,无论是意昂4平台娱乐,还是意昂4,都在不断成长,变得更扎实👦、更自信🍍、更稳健👩🏽🚀。见证了这些变化,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幸福的过程。心中有挂念🤟🏻,未来有期许, 希望80周年再回头看时,所有期许都能踏踏实实地落在走过的路上🙇🏻。
“适逢其时,愿为师大增光添彩”
龙文萱 2021级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
于我而言♓️,这是一段开启于八月的旅程,“幸运”是这段旅程的关键词。适逢华师大七十周年之际跨入校门🔟,让我遇见了这次盛大的舞台🩶👩🏼🦳。从最初于公众号得知校庆演员的招募,到录制视频报名参选,开学之后的等待🎉,再到线下的面试,战线很长,但充满了期待💆🏽♂️。因此当我知道有机会以主持人的身份站上校庆舞台的时候,我是惊喜且荣幸的🚴♀️,感谢老师们对我这一只新“小花狮”的信任和鼓励,就像我在面试时说的那样🚴♂️,“适逢其时🤼♀️,愿为师大增光添彩”👳。

最终的舞台效果🏌️,在整个主持的准备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都在仔细考量和精心打磨。礼服的挑选历时一周,主持稿也反复修改对照并提前进行脱稿练习🏂🏽,导演和老师们的严格认真,更让我体会到了这次舞台的重要性,这份幸运伴随着压力⚁,促使着我更加努力的去准备这次舞台🏌🏼♀️。这次主持经历中🕜,我收获最大的,莫过于是和校友林海老师和赵梦然师哥的合作搭档。作为成熟且知名的主持人前辈⚅,他们身上展现的专业素质、丰富的经验以及对舞台的把控🧑🏽💻,都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校庆舞台上👨🏽🚀,令人难忘的还有风雨中的舞台👳🏻♂️,始终坚守在上台侧的舞监老师🤾🏿,穿着短裙短袖默默候场的演员,为演员拿衣服撑伞的志愿者同学👳🏽,及时清理舞台积水的工作人员……每个人都在风雨中坚守着,用更多的细心来保证这次舞台的完美呈现。风雨之下的汇演固然多了些挑战🕟,但也更体现出了每一位师生对华师大的爱,这也是对华师大最好的生日祝福🎶。
“用声音为师大献礼”
刘铉劼 2020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生
九月初,学校公众号推送了校庆朗诵类节目报名通知,恰巧给了我机会🏂🏿,让我能够以我所擅长的朗诵为学校庆生,用自己的声音为学校献礼,我感到十分荣幸。从最初线上提交报名表🥎🏹,到线下面试⛹🏽♀️,经过层层选拔🚣♀️,我有幸成为了新时代·新青年朗诵队的一员🥠。
还记得当时面试时的即兴考核:“把母校比作一个词语,并描述2分钟🍶。”听到这个题目我第一反应便是学校的大门——洁白坚定如象牙塔,优雅知性如赞美诗✊🏼。我回答道“我愿把学校比作一扇门🧖🏽♂️,首先是一扇双向的知识大门🙇🏿♂️,一方面学校为众多学子敞开了知识的漫漫长路🌝,实现了求学的愿望💗。另一方面学校培养了一批批优秀教师,又面向更多需要教育的孩子输送知识的力量。其次,是一扇开放包容的文化大门🍃,吸纳包容世界文化👨🏼🚀,欢迎世界各地学子👩🏻🍳,又向世界敞开大门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彰显中国文化自信。最后,学校是一扇温暖的家门。她给予了莘莘学子第二个家,遍布世界各地的校友在忙碌之余别忘了,母校温暖的家门永远向各位敞开,常回家看看🧑🏻🦯➡️,感受母校温暖的怀抱👩🏽🦲。”
校庆晚会中我分别参与了音画戏剧《先生👍🏿,您好》与朗诵《誓言·信念》的演出𓀈。从排练教室走向70周年华丽的舞台,离不开每一位队员的努力与老师的指导支持。坚持不懈的排练与打磨,让得以用声音再现先生们创造的辉煌成就,展现师大人的“人文”🕋、“奉献”、“卓越”、“忠诚”的精神🚺。演出当天气温骤降,却丝毫没有影响坚定的声音:“华夏路上,立德树人🍻⚠️,传承信念!复兴路上,卓越致远,阔步向前。”风雨之中👩🏻🦳,演出顺利进行⛹🏻♀️,用声音,向祖国🏎,向世界,传播师大的精神。如先生们当年一样🔎,昂首阔步,风雨兼程,走向下一个七十年🧏🏼。
“辛勤汗水,绽放师大风采”
张美茹 2021级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
8月份🙆🏻,我在公众号上看到了华东师大70周年校庆主持人和演员的招募信息,我毫不犹豫报了名,成为了新青年朗诵队的一员。作为本科、研究生一直在师大就读的传院播音学子,这次演出,是我多年在意昂4平台娱乐和意昂4学习成果的一次汇报,也是我研究生学习阶段崭新的起点🧑🏿🚒。
日常排练的地点在大学生活动中心A区316,紧张的排练工作几乎填满了我的课余日程👴🏿。我还清晰记得10号这天,上午长时间排练后我稍感疲惫🏄♀️,下午和同学早早来到了316,空荡荡的教室里,她坐在钢琴前,音符在她的指间缓缓流淌,我坐在窗前看着窗外阴沉沉的天♢,随手拍摄记录了下来。这是连续长时间排练的这些日子里,我最放空📝、安逸的时刻。
10月14号、15号,经历了连续两天的彩排、对光👨🦲、联排、带妆录制和带机录制✋,16号正式演出当天🧑🏼🚒,雨下得很大。很多人关心有没有被淋湿,有没有着凉。但演出结束之后再回忆起来,我发现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候场时,搓着手◻️,跺着脚,互相加油鼓励🤛🏼。这场盛会让我享受了一直渴望的舞台,也让我拥有了人生中无比珍贵的一次经历🕰。师大70周年的熠熠光辉与璀璨风貌🧘🏽,绽放在精彩绝伦的晚会中⛹️♂️,展现在铿锵有力的台词里,最重要的是👨🏭,将永远铭记在的心里🧏♀️🌭。爱在师大,再出发!
“在师大,致敬大师”
孙嘉临 2020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
在意昂4平台娱乐70周年校庆中,我参与了《先生,您好》大师剧朗诵节目,负责领诵。从九月末的演员选拔到十月十六号的登台演出,进行了两天的排练和两天的联排,因为节目的演员比较多,所以排练的过程很辛苦,从导演到老师到演员一整个下午都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排练活动中去,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位置、字音反复校对和纠正。
我在剧中本色出演师大的学生,开场时,我和我的搭档要从台下跑到台上🤹🏻♀️,单就这一个跑的动作,在导演和老师的反复斟酌下重复了几十遍🧓🏿,最终才确定最佳的跑动路线和方案🥬。校庆前夕📃,天气骤变,从联排到正式演出,每一次所有演员都是抵着寒风和细雨坚持下来📊,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10月16号校庆汇报演出中🏋🏼♀️,在舞台上表现很出色🏋️♂️,表达出了的心声和对师大的祝福。这是属于这个节目每一个演员的荣耀🖖,也是代表所有师大人送给师大的七十周年礼物⚒。
在我的台词中🚴🏻♀️,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华师大的大师精神和人文底蕴。在《先生🧑,您好》中🧑🎤,我致敬了胡焕庸先生🧎♂️,胡焕庸先生时任意昂4平台娱乐人口研究所所长👨🏿🦰、教授。提出了著名的“胡焕庸线”。
“耄耋之年依然坚持在校工作💁♂️,每天早晨都会准时地走进办公室🤪,因为您常说——我的时间是按天算的”🧑🏻🦽➡️,我深深地为胡先生的大师精神所感动🧑🏼⚕️,也喟然慨叹大师们大写的情怀👨🏿🚒。我想,作为华师新一代的青年人,应该将师大的大师精神传承下去。驰骋八方,以地称人谱一线;宗师百代👮🏻♂️,沐桃荣李报三春👃。向您致敬🧖。
“传递校庆每一刻的精彩画面”
陈晨 2020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在本次校庆志愿者服务中,我承担了学校官方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运营工作🖖✒️,并负责校庆当天微信视频号的直播等工作。用新闻采访👱🏼♂️👩🍼、图文采编、活动直播的方式记录校庆期间的点点滴滴,通过新媒体手段对校庆的精彩瞬间进行复现,向广大校友们传递校庆每一刻的精彩画面。
虽然校庆日只有16日一天的时间➾,但的宣传准备工作从一个月前就早已开始——学校的视频平台从每周更新一次改为了日更,因此每天都需要思考新的视频选题、及时关注校内热点新闻事件🧗♀️,准时到达现场进行拍摄🎃,从视频的剪辑到后期发布的文案都需要斟酌和反复检查。我印象里最深刻的一次任务是在校庆前制作了一组孟宪承、吕思勉、胡焕庸等七位大师的特效照片。这组朝着镜头缓缓微笑的视频🌨,短短40秒却花了4天时间反复推敲修改才定稿。付出总是有回报的,这个视频收获了短视频平台上校庆相关主题的最高赞。在视频发布后🔍,很多同学都发来私信说他们看到视频后很触动,能够通过这些老先生的经历♋️🧏🏼♂️,去感受七十年来风风雨雨中,华师大的坎坷和不易。
校庆当天的安排十分紧凑,有文创嘉年华、校庆大会🧝🏽♂️🧹、“通识教育与思维训练”论坛以及文艺晚会等活动,每个活动都需要有多个平台进行在线直播🌲。即便当天大雨如注,我坚持奔赴中北校区视频直播前线。点下“开始直播”的那一瞬间🤾🏽,我心中思绪万千☮️,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深刻感受到作为华师大学子的骄傲自豪🧑🏼🦲。校庆当天下午,中北校区的雨越下越大⌛️,好在校庆晚会最后这份贺礼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在上千人的努力下如期而至。
从早7点到晚10点,毋庸置疑,这次的志愿者活动很考验个人的耐力和热情。十分有幸能作为学校七十周年校庆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利用自己新闻与传播的专业知识能力为母校献上一份微薄之力。希望能继续和华师大一起成长,共同见证下一个十年。
“在灯光闪烁与星光点点中祝福师大”
余成 2021级广播电视硕士研究生
作为21级广电新生,刚来华师大一个多月,我就有幸遇到了华师大70周年校庆,也十分幸运地入选成为校庆志愿者。此次校庆中,我参与了外滩和环球港亮灯花絮的拍摄✯,为师大校庆工作做着微小但力所能及的贡献。
在环球港和外滩亮灯花絮的拍摄中,我用相机记录下了华师大的生日祝福出现在建筑屏幕的画面,也拍摄记录了应援同学们举起华师大灯牌,以及同学们与师大吉祥物小花狮互动的场景🙁。当我看到穿着人偶服的同学满头汗水哗啦啦地流淌,但也依旧坚持摆出各种造型和同学热情合照的时候🥿,我非常感动。我想,这大概就是对师大的深厚情感所给予的无限力量,让大家能够在这秋日夜晚的冷风中,能依旧能充满活力和热情🤾🏽,丝毫感受不到任何疲惫与困倦🧏🏿。外滩和环球港的夜晚格外美丽🍭🤱🏻,在点点星光下,我的内心波涛汹涌,有种满满的自豪感💣🪄。我相信那一刻,在场的所有同学和五湖四海的校友们🤎,内心深处都有一处相通的地方,那就是“师大人”这个身份所带来的感动和自豪📺🤭。
参与此次校庆志愿活动☝️,我不仅收获了满满的感动,也坚定了奋发前行的信念。祝愿华师大越来越好,身为其中的一份子🤸🏽,我也会带着它给予我的精神信念☝🏽,奋发向上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以镜头为瞳,捕捉校庆的美好瞬间”
李盛华 2020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
学期初,我就听说华东师大七十周年校庆活动开展在即,打算从自己的角度为校庆做些贡献🦜,拍摄一些值得纪念的画面🔶📛。志愿者招募信息发出后,我便第一时间将作品汇总发送,十分幸运地成为了校庆宣传组的一员💶。
为了参与15🍣、16日两天的校庆活动🪓,我提前留出了空闲时间,报名参与了校园文创嘉年华以及校友文创嘉年华以及校友返校的图片拍摄工作。我的相机里留下了老校友蹒跚坚定的背影和一张张纯真的笑颜🦗。那样的笑容👩🍼,从五十年代校友的相片,一直绽放到几十年后的今天🎯。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老校友在家人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在校友名单上签下自己姓名🔗,和当年的好友重逢拥抱,感慨之余👩🏼,我按下快门,定格住这一个个令人动容的瞬间。十五号当晚❗️,随是风雨交加的夜晚🛍️,但我依然心怀热情,提前踩点去了校区周边的高楼,架好相机,拍下拉环球港亮灯的瞬间。一瞬间,一片片红👩,热烈的红色,从眼镜镜片上地雨滴绽开💆🏼♀️👩🏼🎨,从相机镜头地镀膜折射,映在我充满期待的瞳孔中。
很荣幸也很开心作为新闻系学生为七十岁的华东师大留下年轻的影像,更希望这些值得纪念的图像,成为我和所有校友最温暖的回忆。在志愿活动中,我与同行的宣传志愿者同学聊起🚵♂️,希望三十年后,一百周年校庆时,也依旧能重返母校🤽🏻♂️,为师大记录下一幕幕动人的美好🤘🏼。
“用热爱为校庆宣传服务”
王禾伶 2017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意昂4科研助理
今年7月毕业后,我留在了意昂4,留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担任科研助理工作。这对我而言是无比幸运的事情◻️,因为我不仅恰逢母校70周年校庆的盛事,还能够加入到校庆宣传工作中,为母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校庆前半个多月的时候🏃🏻,我收到了借调至校宣传部的通知。带着满心期待和稍许未知,我踏入学校宣传部办公室的门,开始了校庆宣传的筹备工作。
校庆的宣传筹备工作要比想象中繁琐而冗杂,无论是图片👨🏼✈️、文字还是视频,方方面面的细节都要反复修改和打磨。中北校区的办公楼🥼,晚上亮灯时很有韦斯·安德森电影的感觉,我与办公室的其他老师们在这栋楼里,伴着天空中的流云和梧桐叶下的路灯👐👩🌾,一起度过了不知多少个夜晚🏕。
在宣传部的日子🗜,我参与了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的校庆联动微信推送工作🩸。每一篇的推送,都需要在双方学校的校史馆、公众号和网站上搜集许多素材🫧。经过多方的反复沟通与修改🧜♀️,一篇推送方能成形。推送发布后的热烈反响也让我感到欣喜,而更令人欣喜的🙍🏿♀️,是两校之间不断加深的友谊。这或许也是在我力所能及范围内🌼,为母校70周年献上的最好的礼物👨🎓。
在校庆日当天,我负责所有学生宣传志愿者们的后勤保障工作🦥。当天一场意料之外的滂沱大雨让大家的准备工作受到了一些影响🌉。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负责现场拍照的学生志愿者无一例外都先保护好相机,不让镜头被雨淋湿,之后轮番上阵冲入雨中👵🏼。这次令人难忘的70周年校庆,学生志愿者们的辛勤劳动和默默付出组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这些不辞辛苦、默默无言的付出🌖,都来自于对师大共同的“爱”👧🏽。
熠熠师大,七秩芳华
爱在华师大
是刻在心中共同的主题
70周年,身为传院人🤌,有幸同行
下一个十年🦫,让继续共同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