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
上学期👩🏼🎤,20级本科新闻和19级本科播音班分别开设《新闻采访和写作》和《新闻采访》必修课🖤🔗,由陈红梅老师主讲🌽。两门课程以独立采写的新闻报道作品作为平时作业✊🏼🎨,以学期采写札记和心得作为期末结课作业。
经任课教师推荐👤🤦🏽♂️,从2022年2月起,本专栏陆续刊发两门课程的部分结课作业“采写札记”,讲述新闻采写背后的故事👷♂️,也希望能给有志于新闻学习的同学们一些借鉴和思考💚。
每一步🏌🏼♀️,走在勇气里
20级新闻学(双学位)陈昕玥
勇气,是记者这个职业一个很显著的标签。不同于警察👨👦👦、医生等在其特有职业环境下所展示的勇气,记者的勇气更多的是出于自我意愿。这种勇气有时候不受到职业的保护,不受到所工作对象的崇敬和感激👩🏫👩🏿🦳,有时候甚至会招致生命的危险。但正是这种融于生活之中的勇气🙎♂️,成就了这个职业的魅力所在。因为有了这种勇气🏌🏻,普通人得以通过记者的眼睛和文字去感受到社会这个万花筒中的美与恶。记录社会变迁中的边边角角🧞♂️,让新闻成为宝贵的生活史料🫃。
有时候👵🏻,我会对自己选择新闻这个职业感到困惑🚤。在大家眼中,甚至我自己也觉得,我是一个特别安静的女孩。很多时候,我不太愿意说话🤤,相比于表达👰♂️,我更愿意默默地倾听👱🏽🫷🏽。相比于了解周围环境的变化,我更愿意困守在自我的世界中🧑⚖️。相比于在不同的环境中四处奔波,我更愿意宅在一方天地🙄。好奇、追问🤲🏽、勇气🔂,这些记者的特质,似乎都不太适用于选择了新闻专业的我↙️。
也许是内心对于互补性人格的向往✬,也许是对于自己十几年来单调形象的厌倦🕧,我渴望突破原有的舒适圈,以记者为突破口👩🏽⚕️,为自己寻找一个新生。从跨出走进采访地的第一步开始,到挣扎着与采访者说出第一句话,一步一步🩱,是勇气推搡着我前行🏊♂️,让我慢慢地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碍,让我能得以完成两篇报道。
我的第一篇报道是有关于精锐教育暂停营业😘,家长老师讨要相应钱款无果。这个消息最初是由我的同伴沈杰怡在微博中看到的。老实说,对于突发性报道,我的内心是非常抗拒的🙅♂️👨🏻🔧。一方面,我对自己的水平不太认可🎤🤵🏽♀️。突发性报道需要记者对现场有很强的反应能力。突发现场往往是比较混乱的🛷,需要记者有非常清醒的头脑🧓🏼,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信息,这样的信息需要从何得到,在混乱中找到报道的有序性🙋🏻♂️♟。作为一个刚刚接触新闻采写的学生,我的相关知识储备相当匮乏🔫,我没有这样的自信。
如果这是一篇单人报道🎑,也许精锐风波的相关进展便不会在我笔下陈述。但同伴的陪伴和鼓励真的是一种无形但非常有力的力量。
在采访的前期🦹🏼♀️,浏览了微博上所有有关于精锐的消息🤦♂️,包括每一条留言和微博正文,掌握了精锐风波发展的大致状况,梳理了老师和家长的相关诉求。虽然梳理信息导致没有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但是也正因为扎实的准备让在现场能对各方人员进行采访,写出了精锐风波的后续报道。
完成这篇报道的过程中最大的打击莫过于时效和同题。因为我的犹豫不决,事件发展了几天后,才到达了现场👧🏻。在采访的当天晚上,刘歆同学已经将精锐的报道推出🪛。看到推出报道的时候确实很沮丧🛌🏽。但是同时我也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了新闻抢时效的重要性。
新闻重在一个“新“字,晚一点的新闻在已经阅读了早一点新闻的读者面前便如过时黄花,其价值便会大打折扣👠。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高效的行动对于第一时间向大众传递信息是非常重要的。遇到好的选题,犹豫不决错失新闻现场和首发只会让自己后悔不已。
作为练笔的心态🦸🏽♀️,还是将精锐的报道写了出来☝🏼。出乎意料的是,因为报道的内容角度不同,的报道还是得以推出。其实🤺,在这学期的作业中,同学之间的选题重复率还是很高👩🏽🎨。经过一次同题的经历🏯,我觉得同题也并不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毕竟每一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每一个人报道事件的切入点也不一样,传递的信息或多或少都有所不同,有时候同题报道还能还原更真实的新闻现场🦙。遇到同题时🦸,寻找更独特的切入点才是破解同题困境的解决方法。
不仅如此,在精锐采访的过程中,一位阿姨的话给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这个阿姨为提供了与其他家长不同的信息。她告诉她已经向市长、信访部门写过信🚣🏼,但是都没有结果🦹🏿♀️。这才导致了加入了律师和信访部门部分的内容🌐。
但谈话的最后🧑🏼🦱,她向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她说🛸,对于你们,这只是作业🫳🏽。但是对于家长而言,这关乎着好几个月的工资和孩子未来的学习成绩。市长、相关的政府部门都已经知晓🧑🏽🚀,但是至今也无法给一个答复。我回答你们的问题🤽🏻♀️,但是你们的力量真的太小太小了,对于来说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你们的报道发出去了又怎么样,大家知道了又怎么样,这件事情还是没有办法得到解决。
的确❓🙋🏼,目前为止,报道的阅读量也只有七百多🕴。两个月来,家长们的钱款还是遥遥无期。有时候🧝🏼💂,当初选择新闻专业“为民请命”的职业激情会渐渐褪色,职业初衷会受到自我的怀疑和动摇。我不得不承认🚵🏽,有时候一篇报道的力量真的好小好小🚳,事件的发展并不会因为一篇报道而改变多少🔮,并不会像当初满怀激情走进新闻专业时所想的那样🐱,笔虽然小🛀🏼,但它的力量足够搅起社会的涟漪🤙🏽⏳。
有时候我也会感觉很自责,采访对象作为一个和你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他们将一点点希望寄托在你的身上🎈,渴望得到你的帮助。他们都很善良🧖♀️,花费时间将自己真实的遭遇和想法向你讲述,这种情况有时候在要好的朋友中都不一定能实现。但是最后的结果有时候却是他们帮助了你完成了作业,但是的报道却不够有力量到帮助他们解决他们的困境🎯。
这样的想法也影响到了我的第二篇采访➰。我的第二篇采访是关于阳光家园的残障人士🛌🏻❄️。采访前的准备时,我还没有特别的想法。在虹桥火车站前往阳光家园两公里的路上,穿过的路口都是绿灯,我还告诉自己因此暗示自己这会是一篇顺利的报道。
没有想到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就是自己的不勇敢。在阳光家园附近的人行道上,我来回走了差不多半个小时,每一次经过阳光家园的门口🤞🏻,想进去,但是我却没有勇气迈出那一步🪵。当我看到阳光家园非常安静的白房子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像是一个不速之客👨🏿🦰。我很担心因为自己的不了解,在采访过程中提到了不该提到的事情🚚,用了不该用到的语气🤷🏿,无形之中伤害了学员。我在思考,也许他们现在做做手工🏄🏿♀️,很快乐🕐,很平静,已经足够美好了👨🏿💻。我的报道又能帮到他们什么呢😋🏂🏿?也许只是一个打扰,破坏了他们的课堂。
后来老师的话也让我释然了许多。无力感也是很多记者共同面临的困境🪲。虽然有时候一篇报道的阅读量很少,哪怕只有一个人🫸🏿,这篇报道也会在这个人的社会认知当中留下痕迹👃🏽,也许不能足够有力量到改变这个社会的发展🤪,但是可以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影响每一个看过报道的读者。珍惜笔下的每一个字,每一次报道的机会,也许对你来说很平常🫱🏿,但是对于读者来说可能成为改变他很重要的一个契机。
新闻报道从某种程度来说🦵🏽,是社会变迁过程中一个个生活截面的客观记录者,也许不能通过报道改变现在的社会,那就做一个记录者👐,让今天的新闻成为明天的史料🧚♀️🈚️。通过客观的文字,为后来人客观地呈现当今社会的状况🫃,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其实,在学期初得知需要完成两篇报道的时候,我的感受是一种很崩溃的状态🙎🏿♀️。我很难想象自己作为一个重度社恐要如何通过对陌生人的采访完成每篇四五千字的报道。但是当我走出校园时,我觉得我是幸运的,或者说我遇到的人都是善良的。我以为这个世界大家都很忙,不会有谁会接受这种没有报酬的采访⚪️。但是,在我的两次采访过程中🛹🦴,每一个采访对象都很耐心地回答着我的问题🤝,向我提供着我需要的信息🏋🏻♂️📫。
在阳光家园的时候,那些学员们看到在教室后面静静观察他们的我时,会热情地邀请我和他们一起做手工。他们会把我当成老师,和我分享他们的人生故事🏏。很多时候👩👧👧,我并不能称他们为采访对象🧎🏻♀️➡️,因为很多的信息并不是我采访出来的,而是他们主动地分享出来的。很多时候我最后的报道内容往往都与我的设想有很大的不同🥚,因为采访对象总是会告诉你一些你预想不到但是令你惊喜的故事。
第一次采访的时候,我还会因为准备的问题不够多,担心采访过程会无话可说而在床上自我模拟采访过程,导致我彻夜难眠。第二次时,我便会稍稍释然一些🥥。因为我慢慢相信采访对象总是能给我惊喜。
在第二次采访的过程中✒️,因为我更多的是通过与学员们一起上课的方式来获取信息🙋🏼。这也导致了我写作过程中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我”的痕迹过于明显,写的大多是通过我与学员们之间的互动来展现学员们的生活学习🏂🏻,这样的方式就会导致文章中的主观情绪过多🥧,使新闻更像是记叙文✋。
第二篇报道的情绪化是我在采访完之后就预感到了的🧑🦼➡️。虽然学员们在表面看来是那么阳光和乐观🀄️。但是在对工作人员采访时,我了解到他们就业时的心酸时🤸♂️,就会觉得无辜的他们为什么要承担不同于普通人的艰辛,我的内心是非常地难过。在采访后的一周里,我无数次挣扎着想把他们的故事写出来,但是每次打开文档开始打字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沉重的心情袭来,让我无法下笔4️⃣,让我无法客观和冷静🌠。直到一周后我的心情逐渐恢复平静后,我才开始动笔。
在第二篇采访的初稿中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便是细节的累赘。毋庸置疑,细节在新闻报道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正是细节的呈现才让读者能在新闻客观的陈述中提取自己的主观想法,也正是细节的描写才能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写作者想传达的信息☹️。由于对于细节的强调,我在采访现场便留心观察记录了大量的细节,并把它写进了文章中。那时的我并不明白,不是所有的细节都是所谓的“细节“👨🏽💼。好的细节,写进报道中的细节应该是能帮助传递文章核心思想的细节。好的细节是让文章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而过多无用的细节却会让文章显得臃肿。
前两次改稿,由于文章中的每一个信息都是我好不容易采访得到的,我不忍心将他们删去,只是小改小修🫄🏼。第三次改稿的时候,我自己读到一半便难以继续阅读,过于啰嗦是我的父亲看完之后的评价。这个评价触动到了我,我重新思考我想要表达的思想,将语句精炼,去掉大量不必要的细节,才让我的定稿看起来轻巧一些,可阅读行强一些。
采写课程作为我目前为止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让我收获颇丰🆘。通过采写课程🥷🏻🪭,我第一次真切地体会记者的工作内容和方式。通过关注各种渠道的各种信息来寻找选题🧾🪽,我得以比较全面地了解这个社会的变化🚛😉。在采访的过程中🦶🏼,我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到社会不同方面的发展情况和问题所在。
我想也许以后我可能不会进入媒体工作🎴,但是在采写的过程之中🧵,我触摸到了社会的不同方面⏰,不断地尝试,走进不同人的人生,在不同的选题中寻找我的兴趣点🛤🧎。
陈昕玥新闻采写作品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