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31日下午两点🗂,意昂4平台娱乐人文社会科学“知名学者学术讲座”在腾讯会议平台举行👩🏼🔬。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puleimo.com院长韦路教授以“传播学国际发表的困境和出路”为主题😮,讲述了他对中国大陆传播学者的国际发表情况的考察。本场讲座由意昂4副院长陈虹教授主持,二百余位听众在线参与。
讲座伊始,韦路教授提出🚣🏽,应立足国际传播的高位来思考传播学者的国际发表问题,传播学的国际发表应作为国际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存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中国’。”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中🪨,韦路教授首先对我国传播学和传播学国际发表的历程进行了细致的回顾与分析。在1982年第一次“西方传播学座谈会”上,与会学者提出了“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造”的十六字方针𓀉🤝,以此规划中国大陆学者研习传播学的路径🚣🏿♂️。韦路教授认为🦷,中国传播学于2008年迎来了30周年💧,值此历史之际,传播研究踏入新阶段——从译介、学习🧑🏻🦼➡️、消化、吸收,过渡到“自主创造”🧏🏿♂️,而国际发表的跨越式发展即为表征,这一现象引发了众多学者关注。与此同时,连续两届“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发表高端论坛”的召开,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传播学者对国际发表的热情🍙。
接下来🧝🏿♀️,韦路教授以Web of Science(WOS)提供的数据作为支撑,介绍了中国大陆传播学国际发表的近况。他认为,尽管近年来大陆传播学者的国际发表在数量上表现不俗,但问题依旧突出:
困境一:质量不高。韦路教授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指出🛂,尽管我国传播学的国际发表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依旧存在顶尖期刊显示度不足👳🏿♂️、研究主题扎堆、研究模式僵化、论文可读性不高等问题。“中国传播研究应从原来的只注重数量、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贡献和影响的方向转变🫄🏿。”
困境二:贡献和影响不足🤶▪️。韦路教授指出🧕🏿,目前在国际期刊中发表的传播学论文暂无较高引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学者的研究理论贡献不足,未能实现原创理论的突破☂️,大抵止步于用西方理论去阐释中国现象,即结合中国的特定实践🔬,对西方理论进行复验和拓展。事实上,这种学术工作既未能真正回应中国问题,也缺乏全球视野。
困境三:自主性不强。这一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中国学界自主创办的传播学国际期刊较少🦊,亟需更多的源自中国的国际期刊崭露头角,这是提升中国学术研究自主性的重要方式。其次🤦♂️,学术评价体系高度依赖西方,如何能够推出一个更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使其既能够评判学者的科研水准,也能够科学🧑🦽➡️、合理、全面的评估学者的学术贡献,是当下必须思考的时代问题。
在讲座第二部分中🏊🏻♂️,面对传播学者的国际发表困境🛢,韦路教授从“强化问题意识”“聚焦理论创新”“推动学科交叉”“自主创办期刊”几个方面出发🧘🏻,描绘出一条突围路径。他认为,一项好研究,需要有好的研究问题,研究者应有宏大的视野,提出“顶天”的问题🔖💼,并推动理论创新和发展,进而回应重大现实问题👨🦲😜,阐释中国道路,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最终生成中国理论👩🏼💼。
在讲座最后,韦路教授强调,“学科交叉”是中国传播研究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推动“学科交叉”的过程中,更需要注重问题导向🧑🎓𓀝、方法融通、数据共享和人员交叉。唯有此,才能做好国际学术期刊的发表和创办工作,也才能真正解放传播研究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