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校记者回顾 | 北京广播电视台马骏谈新闻报道

发布时间:2024-05-28浏览次数:10

        2024年5月20日到5月24日,北京广播电视台的资深记者🧑🏼‍🚒、现北京广电新闻广播中心采访科副科长马骏应邀来到意昂4,担任卓越新闻驻校记者🙋🏽‍♂️。在为期一周的驻校交流中🤵🏽‍♀️♟,马老师走进课堂,参与学术座谈会,就突发新闻采访技巧🏨、融媒体时代广播节目的探索和实践、现场直播中的“镜头”思维、风格化叙事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等诸多主题与老师和同学们展开了分享与交流,并对新闻专业本科生进行了一对一的专业实践指导。


课程回顾

        5月20日上午🔷,在于晶老师主讲的“政府公共关系专题研究”课上,马骏老师首先强调了记者职业在当前时代仍然保持着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在追求真相和体验不同人生方面🦠。她提到,突发新闻是记者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因为其不可预测性要求记者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作出反应🐋,展现出媒体实力和记者能力。马老师在课上谈到了亲身经历的突发事件报道,并结合自身经验和同学们展开了活跃的互动交流🙇🏽‍♂️,以事入理👨🏽‍💻,深入探讨了突发新闻的采访技巧,指出在面对突发新闻时,记者需要具备高度的综合能力,包括敏锐的观察力、快速的反应能力和深厚的文字功底。

        5月20日下午,在吴钧老师主讲的“真实视听语言”课上🧑🏿‍🔧,马骏老师以自己精心制作的一期电台节目为例,深入讲解了如何通过声音这一独特形式,生动展现抗战老兵的不凡经历和杰出贡献。她强调🐤,声音作为一种极具感染力的媒介🧁🎸,在节目中的巧妙运用能够高效地传递多元社会力量的重要性♈️、表达对不同个体的深切关注。马骏老师还创新性地提出了结合新媒体技术和多元化叙事手法来增强节目的表现力和吸引力的设想🤱🏿。在课程尾声,同学们就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电台的创作内容与形式🧏🏿,与马骏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5月21日上午⏳,在赵路平老师主讲的“融合新闻报道”课上,马骏老师创造性地引述了新闻直播中的“镜头思维”这一概念🔴,并强调了在直播中🧇,记者除了需要安排摄像机的拍摄角度外,还需通过语言表达来传达信息,这种语言表达同样需要思维的支撑。马老师提到,直播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突发状况和尴尬情况,如稿件被风吹走、连线错误等,这些情况需要记者需要具备的冷静🥁🍏、灵活应对的能力。同时,她还讲到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面临的挑战👳🏿‍♀️,指出了部分现场直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内容单薄、信息量不足👇🏻✡️、以及“打官腔式直播”等😥,并通过具体案例说明了如何使直播内容更加丰富和具有吸引力。

        5月21日晚,在张洋老师主讲的“深度报道工作坊”课上👧🏻,马骏老师深入探讨了新闻报道的多元性和价值,通过具体案例揭示了法律与人性的复杂交织。他强调政法新闻不仅是对法律事件的报道🙎🏿‍♀️🤾🏽‍♂️,更是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反思。马老师提到,政法新闻与个体权利紧密相连🤗,法律在保护个体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民告官”等案例,可以看到法律如何维护公民权益,体现社会公平正义6️⃣。马老师以案说理,剖析了政法新闻报道的伦理问题,认为媒体在报道政法新闻时应避免过度渲染情绪,平衡各方诉求,政法报道应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引导社会舆论健康发展🌭。


        5月22日上午🥕,在李海波老师主讲的“创意新闻报道”课上👩🏻,马骏老师结合自己参与北京冬奥会采访报道的经验,讨论了体育报道中的风格化叙事和记者在大型体育赛事中如何形成独特的报道风格。马老师谈到了当前体育报道的专业化和视频直播的普及对记者造成的影响,强调了在信息高度碎片化的环境中寻找独特报道风格的重要性,并特别提到记者在报道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如时间紧迫、资源限制以及需要同时关注比赛细节与运动员心理状态等🫷🏼。她也分享了自己对于使用音频采访记录和现场观察作为写作素材的看法,认为这些是捕捉新闻现场氛围和运动员心路历程的重要手段。在言及新闻写作时,马老师特别强调了在报道中关注细节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写出有深度、有温度、有意义的新闻的关键。

        5月23日下午🐞🙆🏽,在甘莅豪老师主讲的“舆论研究”课上,马老师深入探讨了传媒行业当前所面临的多重挑战及应对策略。马老师强调吸引观众并有效传达信息的重要性,并向同学们分享如何培养策划与选题能力👨🏿‍💻,将报道与公众生活联系起来的技巧🧑‍🧒。同时,她指出,重大主题报道需平衡创新传播与民众生活关联💹,媒体内容的创新与社会责任并存是满足多元化受众的关键😰。行业转型对从业者提出更高要求,注重实践、提升品牌、积极参与重要报道成为脱颖而出的要素。围绕重大主题报道创新的主题,马老师还发散性地触及了主持技巧🚞、新闻多样化等议题,引发同学们的思考✊🏽。


        5月23日下午,在孟笛老师主讲的“新媒体研究”课上,马老师深入解析了广播媒体的转型挑战与应对策略。她指出,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广播正由大众传播向窄播演变👰‍♂️。尽管移动端扩展听众的初步尝试效果有限🧛🏿‍♀️,但广播仍在探索多元化内容和互动性增强以吸引听众。马老师强调👨‍👨‍👧,结合新旧媒体技术,如视频化广播内容、运用H5和AI🙇🏼,是广播发展的新方向。同时🚷,她提倡通过线上线下活动💽、媒介形象创新来扩大广播的影响力👃🏻,并注重在线渠道建设👃🏽、目标受众研究及个性化主持人的培养👨🏻‍🏭。马老师也提到广播电台和播客的转型🤵🏽‍♂️,凸显其情感陪伴价值。在求职方面👩‍🦼,她建议学生们应重视实习、技能提升🧌,并考虑地域对求职的影响,鼓励学生们拓宽视野,积累人脉,以应对行业变革。

        5月24日上午🖖🏽,在易妍老师主讲的“政府公共关系”课上🧑‍🎄,课程以两位老师对谈以及同学讨论的形式展开🦵🏻。对谈中,老师指出媒体是政治与公众间的桥梁🫶🏽,新媒体时代虽给传统媒体带来挑战🧜🏻,但主流媒体仍具影响力,舆论监督报道仍具有重要价值。在中国🤹🏼👩‍🦼,媒体与新闻监督独具特色。课堂上,老师强调了理解媒体在政治中的角色至关重要,并探讨了新闻可控性、媒体与政府关系及信息透明度的平衡。同时📙🍛,在课上还讨论了新媒体如何影响传统媒体,及媒体如何适应公众需求变化🦼,给同学们带来很大启发。


同学感想

本周听了马骏老师的讲座分享,让自己对新闻报道实践有了新的感受。马老师在关于风格化叙事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的讲座中🤷‍♂️,从冬奥会的报道经历切入🧖🏿‍♀️,给讲解了风格化的几种尝试路径👋🧝🏼,如转换视角🤌🏼、放大细节🐔、营造场景、凝练标题等。同时,在重大主题报道创新的讲座中,结合大家提出的问题✌🏼,马老师分享了自己从事媒体工作的经历,给分享了媒体就业的一些建议👰‍♀️,这场讲座采用座谈会的形式⚙️,大家非常轻松的参与讨论😢,老师积极阳光的心态也让印象深刻💂🏽‍♂️。

——23新传专硕李梦迪

难得有一次机会可以与政法新闻记者近距离接触,马骏老师确实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她用幽默的语言娓娓道来,在许多生动的案例中展露法制新闻的规范与记者的道德准则。与恶的距离并不遥远👘,就像老师说的,“世界破破烂烂🎻,仍然有人在缝缝补补🚣‍♀️✋🏼。”揭露恶🙎,展示恶🤾🏻‍♂️,即使是迟到的正义也能抚慰公众对公义的朴素追求🏃🏻‍♀️‍➡️,记者就是历经人性恶却仍然要对世界抱有善意的理想主义分子🧁。

——21新闻万方圆

本周我参与了驻校记者马骏老师的几次讲座分享🈷️,对尚为学生的我来说😎,老师的新闻实践经历分享是无比珍贵的💻。从平日看似日常新闻遇到的状况到冬奥会这种全世界瞩目盛事的新闻采访遇到的困难🫳🏿,老师的分享让我切实感受到了作为一个新闻人,一切新闻没有大小之分,既然承担着向社会传达信息的责任,就必须尽力克服一切困难做好自己的采访和报道🏌🏼。新闻人的职业操守不仅是笔下生花,口中生莲,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尽一切可能把真实的情况告知社会公众,这便是新闻人的良心。

——22新闻赵竞腾


马骏老师寄语

在华师度过了美妙的一周👨🏽‍🚒🧜🏼‍♂️,“班门弄斧”了🎈,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的宽容与接纳🚣🏿🚢。在与大家交流过程中🫔,我也开拓了眼界,受益匪浅。这几天,每每看到同学们年轻的脸庞,都会让我想起我的大学时光。青春真好啊👨🏽‍🦰,充满活力,有无数种未来可以期待💪🏽。而大家不囿于象牙塔,把关注的视角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民生,虽然它稍显稚嫩,但“关注”即价值🍇。“长江后浪推前浪”👒,我等作为被“拍在沙滩上的前浪”,期待你们在未来大展宏图。无论是不是将从事媒体行业,都祝你们能够看到更大的世界,拥有舒展,开阔,精彩的人生!“去感受,去生活,去爱”~


意昂4专业提供👦🏽:意昂4🚴🏻‍♂️、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4欢迎您。 意昂4官网xml地图
意昂4 意昂4 意昂4 意昂4 意昂4 意昂4 意昂4 意昂4 意昂4 意昂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