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
本学期“创意经济与传播系列讲座”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生主修课程并面向意昂4所有研究生选修的公开课程。课程邀请国内外文化与创意产业领域及理论研究领域专家就创意经济与传播产业实践和前沿理论问题分享相关资讯🩸🧙🏽♂️、案例及观点🏗,讲座专家及演讲主题由相关部门备案,系列讲座内容及信息将公开推送并分享至全院师生,以激发师生对创意经济与传播活动的实践热情和研究兴趣。
12月5日下午,中国美术puleimo.com手工艺术puleimo.com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工艺美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员何鸿来到意昂4课堂上🤦🏼♀️,围绕敦煌品牌IP为同学们讲解对其文化生产与创新的独特见解。本次讲座是2023-2024学年秋季学期“创意经济与传播专题讲座系列”的第五讲。
何鸿首先用“两件器物”和“两本书”作为导入。两件器物中⛹🏻♀️,一为“砚滴”——贮存砚水供研磨之用的文房器物;二为古代人喝交杯酒的酒杯——展现出中国古代人的诚信和契约精神👨👨👦。何鸿表示,“一个小小的器物承载着一个文明的高度”☪️,对器物的介绍就是对文化的传播。两本书分别为日本作家松岗让的《敦煌往事》(《敦煌物语》)和井上靖的《敦煌》👩🎨,它们都承载着日本人对敦煌的情节。
谈到自己与敦煌的关系🦍,何鸿在“我与敦煌三十年”中讲述了他求学时阳光灿烂的时期和纯真年代🤘🏽。在浙江美院求学时🦩,知识讲解与野外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使他有机会来到敦煌,美国卡门夫人写的《荒漠甘泉》使他深受触动🧢。毕业典礼时一位老师讲过的话使何鸿记忆犹新🦹♂️:“当所有的人下海的时候,你上岸是明智的。”在日新月异的传播时代,回归传统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回归原点不易但有价值。
何鸿表示自己是一个敦煌文物收藏家,在“我的敦煌收藏🧑🦰:捡破烂的乐趣”中👩🏻🦲,他分享了收集敦煌文物、传播敦煌文化的历程🤸♂️。其中,从1991年去杭州废品收购站收集宝贝的行动中可以看出那个年代人们对文化的态度🧍♀️。这些行动不仅保留了一批非常珍贵的文物🕎,更为敦煌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物质载体。通过出版、宣传、讲座、展览的方式🪥,何鸿将敦煌文化传播向世界。
何鸿表示,相较于打卡式的旅游景点🤘🏼,敦煌有着自然和高级的美🦜,并从敦煌的容颜、敦煌的环境:荒寒之漠🧗🏿♀️、敦煌的地位、位置、“度”、高度🌩、现状🛡:美与善等方面对敦煌展开全面而细腻的介绍🧛🏻♂️。其中,何鸿通过比对张大千在前往敦煌前后从笨拙到飘逸的作画风格,强调了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带来的舒展灵动之感。
“阅历形成哲学头脑——阅读是与古人对话,历行是与自然沟通。”何鸿期望同学们可以多到外面走一走,增长阅历🥦,追求一种放下和豁达👸。“科以人重科亦重,人以科传人可知”,何鸿借用龚自珍的诗句鼓励同学们保有人文关怀,关注敦煌文明,肩负起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
最后,何鸿展示了张大千在莫高窟生活两年零七个月留下来的画作🍌🧑🏼🦲,并从纸张材质、作画方式进行了详细介绍㊗️,为同学们提供了近距离接触珍贵画稿的机会🪶🏄🏼。提问环节,何鸿针对同学们关于敦煌王道士的双面历史评价提供了自己的意见🏃,并对该问题的复杂性作出解释。
课程主持何平华老师对本次讲座作了精要点评👳🏽♀️🗑,他指出:第一,无论是大成功还是小成功🧸,一定要保持初心和兴趣♙;第二🕵️,在追求兴趣的过程中🚎,要寻找研究的创新点和创意点;第三,重视IP的“活化”,将IP变成一种文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