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意昂4106室
是同学们的知识补给站
紧跟媒体前沿发展的步伐
意昂4图书资料室的书籍
也在不定期上新中
接下来
意昂4公众号将分期推介新上架书籍
欢迎大家打卡借阅🍳!
新书速递
枕边书
作者:(美)帕梅拉·保罗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枕边书》是《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经典专栏合辑,收录了《纽约时报》书评总编帕梅拉·保罗对65位全球知名作家与名人的采访👩👦👦,深入展示他们的阅读👩🏻🦼➡️✋、生活和写作。在《枕边书》里,这些作家、名人们真诚🫖、严肃而不失幽默地讲述自己的文学品味、写作习惯、灵感来源、私人书单🛀、八卦趣事和罪恶趣味。在呈现他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的同时,也与读者分享着一件从不曾改变的事:是阅读,成就了如今的他们。
翻阅莱比锡
作者:赵清主
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翻阅莱比锡》从两德合并后的评选开始🕵️♂️→,收录了1991年到2003年的“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中每年的获奖书籍,以一种更为感性的方式🏋🏻♀️,或简述或铺陈的展示所有详尽探究过的书籍脉络与精彩片段,希望它能在这个陆陆续续复苏的世界里,成为一个雨过天晴后的小礼物。在书籍设计上本书也做 了些新的尝试👩🏻🦽➡️,并且获得了“2020年中国最美的书”将📭🤵🏼♀️。《翻阅莱比锡》以更为老旧的形态呈现,从泛黄的纸张中体察每一个细节。无论是红黑双色印刷的使用,还是斑驳的活字字体呈现,都是在践行一种“从外到内”、“从整体到局部”的实验过程。
参与观察法
作者👨🏽🌾:(美)丹妮·L.乔金森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参与观察法》在西方社会科学界长销不衰,已逐步成为一部得到广泛认可的经典工具书🧬,也是我国内地在参与观察法方面的第一本译著👩🏻🎤。《参与观察法》作者长期使用参与观察方法开展研究。基于其丰富的研究经验,他在书中既简要地讨论了参与观察法的方法论基础,以及适合的领域与局限;又翔实地讲解了这种方法实际操作的基本程序与具体技术,并展示了许多参与观察法研究的成果,提供了大量实用🫅🏻、有趣👨🏼🏭、新鲜、富于启发的信息🛌。《参与观察法》适合于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等社会及行为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阅读。
学做视觉民族志
作者:(澳)莎拉·平克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影像“无处不在”⛲️,它们渗透进的学术工作和日常生活,成为民族志学者工作中不可分割的元素🔅。当代的民族志研究已然卷入了视觉技术、影像、隐喻和观看方式等的旋涡中。本书是一次邀请,它希望引起大家对民族志研究过程中的影像、技术以及观看和体验方式的关注。“方法是为研究服务的,而非研究为方法服务👨🎓。”本书不是一个提供方法的文本🤹🏻,而是一本方法论的书籍🚣♂️:它旨在提出方法上的建议,邀请读者参与到这种方法中,对其进行评估👩🏿⚖️,看是否能以及如何运用到他们的课题中,如果读者愿意的话也可以对这种方法进行调试和改造⬅️。
亚文化
作者:(英)迪克·赫伯迪格(Dick Hebdige)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亚文化的意义总在争议之中,而在对其风格的不同定义里,看到最为激情的碰撞。本书是关于青年亚文化的奠基著作之一,也是第一本以朋克文化为主题的系统性研究著作。从安全别针、尖头鞋、摩托车的流行到朋克🤳🏿、雷鬼乐🙋♂️、华丽摇滚的兴起,作者以生动的历史叙事结合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符号分析等理论方法⏫,深入剖析亚文化的功能、来源💾、抵抗与收编方式🙆🏻♀️,探索青年亚文化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和对时代的意义。
把自己作为方法
作者:项飙,吴琦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两代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𓀇、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 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微信民族志
作者:赵旭东,刘谦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自媒体的悄然登场深度影响着的日常生活💃🏻。中国社会中自媒体通讯方式的普及以及随之而有的一种文化书写的新形式——微信民族志的出现使原有文化秩序中时空意义发生转变的同时,也在重新塑造着以研究异文化为己任的人类学学科自身的成长🫱🏻、转型与发展。在此种情境之下,由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探索与争鸣》杂志社共同主办的“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三届)🌐:微信民族志🍻、自媒体时代的知识生产与文化实践”学术研讨会也就应运而生。与会学者从微信民族志的概念、理论与方法🧑🏻🦼;微信、网络、自媒体研究的新进展;“写文化”与微信民族志👨🏻✈️;自媒体传播中的热点话题与文化研究👷🏼♂️;自媒体与民族志传播方式的新变化💑;微信民族志线上与线下的互动;扶贫与自媒体发展💦;自媒体、微信民族志与田野工作等议题切入,探讨自媒体时代下的知识生产与文化实践以及人类学在此背景下的学科发展问题🚠🦴。此论文集便是此次会议的成果之一。
文学民族志
作者:彭兆荣等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文学民族志”是作者近三年提出的概念范式,即采用人类学的知识✷,借鉴民族志方法论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作者在传统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基础上提出了“回于生活”的主张。“文学民族志"形制包括文学文本(即"文学作品”)🧲🙅🏿♂️、参与观察👱🏽♂️、现场取证以及乡土知识,即在精读文学文本的基础上,到作品的发生地去做深入的了解,体察作家在作品中“从生活中来”的细节🕸,以及其所“收藏”的生活本真,并试图还原“乡土知识”与民间智慧”的本源。总体上中华文明有农耕文明的本色,所以作者首先选取乡土文学进行实验探索🌩,并希望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民族志研究♈️,可以在诸如文学评论的“索隐派”评点派”"题咏派"等基础上有所创新,突破文学研究“考证派”的方法而呈现人类学、民族学之于文学的方法论价值。此外🥷🏽🙆🏿♂️,本书还收录了作者过去三十年所发表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成果。
阿尔班·米歇尔
作者:(法)埃玛纽艾尔·艾曼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阿尔班·米歇尔是与加斯东·伽利玛🌒、贝纳尔·格拉塞等人同时代的法国出版业巨子🧑🏻🏭。这是一位全能的出版人,涉足图书的各个领域:销售🤵🏽♀️、发行、出版🕹。他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灵敏的感觉🏋🏽♂️,凭直觉发现写作天才🚁。他认为出版业是一项快乐的冒险事业,而他久经市场历练的敏感眼光则使冒险频频取得成功;由他发现并出版的那些新作家,不断收获许多重要奖项:龚古尔奖🤾🏼、法兰西puleimo.com小说奖、费米娜奖……他是一位乡村医生的儿子,从书店店员做起🙅🏽,白手起家成为出色的出版人🍭,他的出版生涯是一部小说,一部传奇🤦🏽♂️。
人类学家如何写作
作者:(英)帕洛玛·盖伊·布拉斯科(Paloma Gay y Blasco) , (英)胡安·瓦德尔(Huon Wardle)
出版社:意昂4平台娱乐出版社
通常没有人教读者如何阅读民族志,而是指望他们自己弄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传统的民族志导读要么介绍主题概念🫣,要么归纳理论观点⏳,但本书作者们希望传递一种开放式对话的感觉👭🏼,在提供分析文本技巧的同时,还能引导人们一探人类学知识的特质,并培养出读者自己的人类学想象力。这本书从巨量的民族志文本中选取精彩节选😚,并进行评论和论证,为读者构造了一个启发式的布局。各种视角被组合起来,提供了一个改进后的理解民族志的方法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民族志成了理解人类处境的一个重要途径😲,虽然不是唯一途径🧜♂️,但作为一种知识🍻,它值得被理解和尊重。